周守仁的升迁在香港本地炸开了锅。有人预言天主教中国化终于扬帆,有人担心香港教会“独立性”会被消解。有人欢呼:“终于有咱中国人生坐梵蒂冈高位!”也有人忧心忡忡:“一个学心理学的主教,会不会左右摇摆、不敢说真话?”更有的社媒大V直接开喷:“这是不是一场‘平衡术',既让中方满意,又不背离罗马?”一时之间,支持的、怀疑的、吃瓜的、站队的,网络论战正酣。可周守仁本人一句话都没多说,留着谜面,让人忍不住想扒拉他的人生底牌。
让我们把镜头拉远,先看看周守仁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。老早时候,他在香港华仁书院读书时就被同学评价“成绩不出众,但很温和”。往美国一跑,选的不是宗教学——而是心理学和哲学,后来又钻研教育心理,这听上去更像要当咨询师而不是传教士。巧的是,1993年他在香港刚刚领受执事圣职,没几年又马不停蹄跑到芝加哥深造机构管理。2006年,已年近半百的他,还在哈佛熬成了教育学博士——这里顺便科普一句,哈佛的“教育博士”含金量可不一般。回流香港后,他一头扎进教育圈子,既给学生上课,也在大学讲堂娓娓道来,有时还是两所名校的“大家长”。至于教会事,他入耶稣会后多年沉潜,最多时只是“中华省省会长”。这些经历,咋看不像个标准主教的晋升路线,倒像个思想开放、喜欢倾听年轻人的良师益友。普通教友怎么看?有的说,“他愿意坐下来跟学生聊心事,哪像老一辈只会严肃布道”,有人却觉得,“太温和了,会不会遇事拿不定主意?”
表面上,周守仁的步步高升和顺风顺水,让外界以为香港教会和梵蒂冈的关系似乎一片大好。但实际上,教会内部和社会舆论并不风平浪静。一方面,香港教区这么多年向来强调本地自主,既要跟梵蒂冈保持同步,也要兼顾中方期待,这中间的微妙平衡堪比走钢丝。自2018年起,梵蒂冈和中国大陆签了历史性的主教任命临时协议,但协议细则一度保密,两边的信任更多是“纸上谈兵”。周守仁这个由“耶稣会出身”的“温和者”,在外人看来,是个人品学兼优的“桥梁型人物”,但在教内一部分人眼里,却像是“夹心饼干”,上不能彻底代表罗马,下又可能无法完全融入本地社群。
香港本地有保守天主教友提出过疑问:“我们的信仰会不会慢慢失去纯粹,变成政治服务工具?”而一些急进派又期待他能利用枢机身份,为本地甚至大陆信徒争取更多话语权,可现实却让他们失望。比如2023年的访京,被不少港人看成“打破坚冰”,但也有人担忧:“这是一种示好还是投诚?”社交平台上则风向多样,一个段子广为流传:香港教区主教像公交车司机——无论换谁开,路线还都是那几条,该转弯的弯、该刹车的刹,关键就在“背后有没有人盯着”。在这种氛围下,不管主教本人多么博学亲民,仍然无法安抚每一个群体。
而且,枢机身份在梵蒂冈内部,大多数话语权仍掌握在欧美人士手中。有分析称,尽管升为枢机带来荣耀,实际参与中梵高层事务的空间却极其有限,这让一部分中国天主教友大失所望。说白了,这是一场“不敢赌命改变现状”的权宜之计,看似向前,实则原地打转。
事情在2023年9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。那一天,在罗马枢机擢升仪式上,周守仁与20多位世界各地的主教并肩而立。外界以为“大功告成”,殊不知,梵蒂冈高层悄然传来新动向:周守仁被特别安排参与教廷与亚洲事务的专题小组。消息一出,立刻引起舆论哗然。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盘大棋:凭借其在心理、教育和中西文化兼修的经历,周守仁比以往任何一个华人枢机都更懂得如何“左右逢源”。有人马上嗅到了机会:“他能不能像桥梁那样,把中国信徒的真实声音传到罗马?”也有人尖锐地指出:“这其实是罗马试图用东方面孔增加话语覆盖面。”同一时间,中国大陆部分网友激动地转起相关新闻,“我们在世界宗教格局里有姓名了!”而港澳舆论则理性反思,“我们的枢机,究竟听谁的?”铺开的,不只是枢机帽的礼仪,更象征中西宗教关系复杂又微妙的新篇章。前文提到的“夹心饼干”形象,在这一刻转身成了“和事佬”——不是谁的代理人,而是夹在两边试探边界的平衡师。
表面上,随着任命仪式落幕,多方叫好声四起。但刚松口气,就有新难题摆上台面。首先,身为枢机的周守仁,后续要同时处理好香港、北京与梵蒂冈三方关系,这难度堪比玩三国杀。尤其是在推动中国天主教和好、合作的过程中,一些固有障碍并未消除。譬如,灵活处理宗教自主权与国家管理间的冲突;又比如,教友内部对于“爱国”与“信仰纯洁”的拉锯。有人在社交平台调侃,“主教主教,左手圣经右手国旗,走路都不带打滑的。”但事实比笑话复杂太多。
祈望支撑下,现实却上演分歧。上一阶段的“枢机光环”没带来所有期待的变化,反倒让不同群体看清,想让一位主教同时满足各方利益太难了。香港一些年轻信徒闹出“割席”之声,认为教会追求中庸导致信仰特色变淡。有海外观察者干脆直言:“这正是天主教在全球化时代的无奈宿命。”而在大陆,普通教友则盼望周守仁能推进主教自选自任,摆脱外部干预,可现实又让希望化为泡影。
同时,国际环境并没给天主教中国化更多喘息空间。地缘政治摩擦、文化摩擦和宗教自信心碰撞,让多边关系更加扑朔迷离。表面水波不兴,暗底漩涡却愈演愈烈——该怎么继续行走?这成了摆在周守仁和所有中国天主教徒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说到底,周守仁这位“港产枢机”的横空出世,好像给中国天主教界撒下一把希望的种子。枢机帽戴得再高、哈佛学历再牛,终究也还是要面对香港与梵蒂冈、地方教会与中央政策的缠绕。有人鼓掌叫好、有人愤愤不平,可这些热闹的讨论未必改变现状。要说落实,关键还是能不能解决信仰自由、宗教现代化和本地自主这几座大山。表面上你方唱罢我登场,实则困难一箩筐。难道指望换个人领头,所有问题就能解决?未免太天真。周守仁“非常懂平衡”,但值得怀疑的是,这种和稀泥、左右逢源的“港式智慧”,真的能让中国天主教焕然一新?还是只会再添层妥协的彩衣,让大家继续良好地共处、静静地观望?
现在问题来了:有些人说周守仁这样温和善谈、双学历加持的主教,是中梵关系的最佳代言人,能帮教会稳妥地走上中国化;可也有人质疑,如果一味妥协平衡,各方利益都想着照顾,最终天主教香港教会会不会变得“既不像本地的,也不像罗马的”,只剩一身“夹心汉堡”属性?到底是疾行于时代前沿,还是困在多方妥协里打转?你觉得,选出一个心理型、妥协型的主教,是香港天主教教会的止痛药,还是缓慢的自我消解?欢迎在评论里吵吵,你的观点,或许也能成为下个大爆点。
启恒配资-国内十大炒股杠杆平台-厦门股票配资开户-配资平台买卖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